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西大要闻  >  正文

马君武与广西近代高等教育(2021-03-29)

来源: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     文字作者:贺祖斌    图片作者:    发布时间:2021-03-29    阅读数:

字体: [ ]

在广西大学办学过程中,马君武怀揣民主革命救国的梦想,最终在高等教育这一领域找到了救亡图存和科技兴国的最佳契合点,提倡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广西的教育、文化和经济。

马君武像

虽然多次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却一直没有能兑现很早的一个想法,就是拜谒广西高等教育的源头——广西大学办学旧址。2020年底参加在梧州学院召开的广西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才趁机了了这桩心愿。

梧州市区蝴蝶山,就是当年广西大学的创办之地。当时,选择这块宝地办大学,得益于它地处一条黄金水道旁边——梧州居西江上游,浔、桂两江交汇点,一直是西江流域物产的集散中心,且离广州、香港颇近,晚清以来,是广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商品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占广西比例很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基础较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同时,在这里办学,不但水路交通较为方便,外请教授也容易一些。

现在蝴蝶山留有广西大学建于1928年的六栋欧式建筑,其中有办公楼、学生宿舍和图书馆等,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从建筑的风格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年大学的气派和受欧洲大学的影响。

据蒋钦挥著的《广西大学史话(1928—1949)》记载,1925年,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统一广西后,除了军政之外,对民政也大加整理。1927年4月15日,广西省政府正式成立,政府委员有黄绍竑、李宗仁、白崇禧、夏威、黄蓟、雷沛鸿、朱朝森、伍廷飏、俞作柏等9人。由国民政府命令,特任黄绍竑为广西省政府委员兼主席(即省长)。当时,新桂系掌权的广西省政府,对于整顿广西的教育颇费精力。为培植建设广西的人才,1927年冬,省政府决定筹办广西大学,由黄绍竑邀请本省籍留德工学博士马君武(时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回桂一起筹办,正式成立省立广西大学筹备委员会。公推筹备委员有11人:黄绍竑(任委员长)、马君武(任教务主任)以及盘珠祁、黄华表、陈柱、雷沛鸿、岑德彰、苏民、刘宝琛、邓植仪和凌鸿勋。在相当一段时期,许多资料这样表述:1928年10月,广西大学由马君武博士创办。其实,这样表述不是十分准确,真正创办广西大学的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广西省政府,马君武出任首任校长。

与广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建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马君武(1881—1940),系德国柏林大学工学博士,是广西第一个留学生,曾任同盟会秘书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护法军政府交通部长、广西省长等职。当他在政治生涯中遭到了种种挫折后,便执着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先后担任过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中国公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校长,作为广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他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办学思想,为广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那个战争动荡、戎马倥偬的年代里,创业维艰。经多方筹措,1928年广西大学建校,马君武出任校长。没多久,1929年,蒋介石集团与新桂系连年混战,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破坏。在这场战争中,广西大学因经费无着,只好停办,马君武回到上海。1931年5月,粤军退出梧州,广西局势逐渐安定,马君武从上海回到梧州,第二次担任广西大学校长。当年9月15日,停学一年多的广西大学复课。10月10日,马君武在开学典礼上说:“广西大学成立了,广西经济贫困,是文化落后的省份,首先办实用科学。所设理、农、工3个学院,今年先招收农科和工科学生,以培养建设广西必需的人才。”他亲手撰写校训:“勤恳朴诚”,这几个字是广西大学精神的内核与灵魂,它凝练而又内涵丰富,反映学校整体价值追求和独特的“精气神”,由此为广西大学在梧州的办学奠定了发展定位和大学精神文化。

在广西大学办学过程中,马君武怀揣民主革命救国的梦想,最终在高等教育这一领域找到了救亡图存和科技兴国的最佳契合点。学校起初只设理、工、农3个学院,兴办实用科学,以理工为先导,提倡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广西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建校伊始,资金、人员等各方面资源皆不充裕,他积极筹措经费,充实机械、化工、纺织、电机等4个系的实验器材,并新建图书馆,想尽办法购置图书,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因为他认为“没有充足的图书资料和完善的仪器设备就办不好理工科大学”。他的这一观点,至今对理工学科的办学仍然有着深远的价值。彼时,广西大学各系科所开的课程,着重于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验课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程都采用“学分制”,这样可以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1936年6月,省府根据高等教育整理方案,改组广西大学,由时任省主席黄旭初兼校长(1936年6月—1938年2月),废副校长制,改设秘书长。当年7月,马君武辞去校长职务,被聘为广西省政府高等顾问。这时,学校的组织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32年在桂林创建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广西大学,并设立文法学院;1934年在南宁创建的广西省立医学院并入广西大学,增设医学院,与校本部同设南宁;将理学院、工学院合并成为理工学院,仍在梧州。同年9月省政府由南宁迁往桂林,10月广西大学校本部及文法学院随省府迁桂林,并在广西师专所在地西林公园(即雁山公园)办学。

1939年9月23日,马君武第三次出任广西大学校长(1939年8月—1940年8月)。到任的第一天,他就说:“在此国难期间,人人应该尽力救国。我又经休息了三年,精神业已恢复,不妨再来主持西大。”马君武以自身卓越的学识和巨大的人格力量,吸引了大批优秀学者,当时的知名学者如陈焕镛、马名海等执教广西大学,一时间人才荟萃,使广西大学蜚声国内。学者们带动了校园学术气氛,学生思想积极活跃、追求真理,能够学以致用。其后,陈望道、李四光、黄叔培、白鹏飞、郑振铎等大批学者都曾任教广西大学。1939年广西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时,短短十数年,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文法、理、工、农、医齐备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成为当时我国南方著名的大学之一。

在蝴蝶山上,有几处遗址值得纪念。

一个是宋文政塑像。我们来到宋文政教授的塑像处,这是广西大学梧州校友会为纪念宋文政教授立的。据载,宋文政教授为湖北当阳人,曾赴日本留学,入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1925年毕业。后回国任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教授,1935年秋任广西大学教授;同年10月10日,是广西大学成立7周年纪念日,因在科学馆实验室试验炸药时发生爆炸逝世,年仅37岁。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颇为师生所敬仰。1936年5月,广西大学为他在校内树碑作纪念,马君武校长执笔撰写碑文,表彰他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另一个是《国恨铭》石碑。我们一路来到古树葱茏的蝴蝶山顶,了解抗战中的广西大学。1938年9月,日军空袭梧州,美丽的蝴蝶山难以容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广西大学多次被炸。这里立的《国恨铭》石碑旁边,保留一块一米见方的断垣,为三合土墙基,其碑文曰:此地曾经人文荟萃,科学昌隆,绿树掩映,学堂恢宏。风流辞章出于神思飞扬之艺苑,俊发宏论溢自妙悟沉潜之回廊。三代学子,八桂精英,借此灵蝶一飞冲天,望六合而向往。公元1938年,时在8至9月间,日军飞机侵袭梧州,投弹数十枚,西大部分校舍于罪恶之爆炸声中轰然坍塌,一片焦土,尽成废墟……断壁残垣犹在。愿后之学子谨记国恨,缅怀先贤,振兴中华,使灵蝶永翔。广西梧州师范学院,立于2000年4月。

这是广西大学在抗战中艰难办学的历史写照,也是当年在全民族争生存的激烈战争中,广大学子积极参加抗战的动因所在,是当今很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广西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变迁过程中,我们看到,广西最早的3所大学(广西大学、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广西省立医学院)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90多年过去了,一直发展到今天。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广西教育大会上提出:“重点支持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大学”,可见无论从办学历史,还是办学实力等方面看,它们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时,我曾经用“两合两分”概括广西师范大学与广西大学的关系。“一合”:1936年6月广西师专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文法学院;“一分”:1941年10月重建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3年8月升级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并把国立广西大学师范专修科的中文、理化、史地3个专修科并入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二合”:1947年2月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迁至南宁更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2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师范学院(后称为文教学院),从南宁迁至桂林;“二分”: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撤销后以文、理各系留下的部分教师及师范专修科全体学生为基础,在广西大学原址(桂林市将军桥)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54年学院奉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特科学校对换校址,从将军桥迁至桂林王城。

我于2017年底带队走访广西大学时,为纪念这段历史,专门请学校美术学院的数名教授集体创作一幅广西大学在桂林办学历史的山水画,赠送给广西大学,作为两校的历史记忆。

广西大学与广西师范大学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广西师范大学的发展深受马君武办学思想的影响,马君武的长子马保之(1907—2004)为继承父业,不顾九十高龄,毅然从美国回到桂林定居,连续5年义务为学校授课,并在广西师范大学设立“马君武校长、夫人奖学金”。2004年,广西师范大学在育才校区图书馆塑立了马君武铜像,以此纪念马君武在广西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卓越贡献。

梧州蝴蝶山之行,让我重温了广西大学创校之初的艰难岁月,马君武为广西大学办学殚心竭虑的付出,也说明了广西近代高等教育起步发展的不易。当时,在中国教育界有“北蔡(元培)南马(君武)”之誉,这足以说明马君武在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力。(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本文刊载于《当代广西》杂志2021年第4-5期)

编辑:廖善维

上一条:我校承办教育部第二批化学类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启动会(2021-03-29)

下一条:2021年中国—东盟世界气象日科普报告会在我校举行(202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