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西大要闻  >  正文

从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发展中汲取前进力量(2021-08-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字作者:赵跃宇    图片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16    阅读数:

字体: [ ]

编者按:一百年前的今天,湖南自修大学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征程。今天的中国教育报二版头条发表了校长赵跃宇撰写的文章《从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发展中汲取前进力量》(https://www.gxu.edu.cn/info/1004/27726.htm),现编发此文,一起汲取奋进力量,共同续写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华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100年前的今天,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办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工农运动的领导骨干,自此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展高等教育的百年征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高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事业和战略任务,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高等教育与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教育和办学培养人才、建设国家。全面回顾党领导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深入总结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规律,对我们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史为鉴,追溯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前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过渡转折,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追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取得成就的百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践逻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创探索阶段(1921年-194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爱国运动,高举反传统的批判大旗,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同时也对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点燃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之火,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和开端。在五四运动带来新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自主创办教育机构。从建党初期到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自主创办高等教育一直起到启蒙、促进的作用,指导高等教育创办实际的、具体的理论与教学活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颁布,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党校前身,1933年3月成立)、苏维埃大学(1933年8月成立),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前身,1933年11月成立)等,积累了自主创办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是我国新型高等教育创立并实现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创办了陕北工学(1937年7月成立,后并入延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2月成立)、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成立)、延安自然科学院(1940年9月成立,后并入延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延安大学(1941年7月成立)等一批高校,其中陕北工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和延安大学三所高校分别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社会科学教育、高等自然科学教育、以及开办综合性大学的先河。这一时期的高校培养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和武器、装备制造维修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在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兴办高等教育的宝贵经验,为开创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过渡转折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我国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195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实行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这一轮调整主要加强工科院校和单科性专门学院的建设,把过去以综合性大学为主的办学格局,变成了以专门性大学为主的办学格局,工科院校得到了发展,综合性大学得到了调整,使得高等学校在院系设置上基本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急需专门人才的需求,有力支撑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和发展。1958年,开展教育革命,对高等教育办学体系、管理体制、教学模式实施大变革,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较大扩张。1961年,高等教育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教育质量实现较大提升。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高校的领导遭到严重破坏,高等教育领域受到极大冲击,人才培养遭受重创。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就是推行劳动大学的教育体制,让更多的普通工农兵子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优化调整阶段(1978年-201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中央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需要人才和科技的有力支撑,高等教育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恢复高考制度。随后,党中央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举措。1992年-1999年,党中央尝试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校,推进大众化办学;为了支持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人才需求,国家鼓励教师、学生到企业去,解决企业在生产发展中的问题。1999年,党中央决定进行高校扩招,全国高等教育得以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211”工程、“985”工程相继实施,这两项教育领域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高了我国一大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重大战略决策。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从规模扩张、资源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调整的内涵式发展转型期。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同时在中西部地区遴选出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地方高校和一批特色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新时代,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综合竞争力迅速提升,正坚定向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二、面向未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从党领导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这其中也少不了五四运动以来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才得以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得以在艰难险阻中不断发展壮大,得以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办学的最高标准和价值导向。为此,我们要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领导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宝贵经验,以更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为新时代办好高等教育提供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他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建党百年的历史证明,加强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是党领导高等教育工作最宝贵的经验和最强大的发展动力,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的根本思想和基本遵循。在办学治校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坚持和完善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新中国成立,我国高等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探索实行了校长负责制,也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1990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了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30年来,真正反映出这个制度非常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和完善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仅包含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也包含坚持党对办学治校的全面领导,具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等的绝对领导权。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结合到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学术支撑的保障体系,结合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当中。把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把更多的教师学生吸收入党等作为党领导高等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总而言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把握高等教育正确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政治优势。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宗旨。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高等教育发展要同党和国家现实目标、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在领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各个历史时期,都突出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鲜明特质,并不断同党和国家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满意为尺度办好高等教育,把高等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跳出学科、学院、学校小群体的利益,以刀刃向内,刮骨疗伤的勇气,彻底的改变和解决高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党员要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质量和水平,提高高校的整体战斗力,不断提高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三)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更是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凝聚干事创业力量,不断提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释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要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要不忘“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努力构建起铸魂育人的“红色坐标系”,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要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昂扬斗志,锤炼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充分激发广大教师敢于较真碰硬、追求真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观点表达有规范,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夯实立德树人基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始终做到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以我将无我的赤子情怀走好新时代赶考路。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结合起来,引导高校师生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把自己的事业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汇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建党百年,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走过了光辉的历程。进入新时代,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高校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续写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10816170257-1.jpg


编辑:黄南

上一条:亚洲ESP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全国第九届专门用途英语研讨会召开(2021-08-20)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第八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