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西大要闻  >  正文

【聚焦党代会】唐小付:一生所爱为农事,勤正廉洁育桃李(2023-07-04)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字作者:甘武琳    图片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4    阅读数:

字体: [ ]

这里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西大的教师们将满腔热诚和对教育的热爱奉献给祖国大地,春风化雨,孜孜不倦!本期“君师吾师”人物专栏,和你一同走近广西大学“新农人”唐小付老师的科技扶贫兴农故事。

1978年出生的唐小付,在广西大学农学院读研期间就开始下乡扶贫,2004年留校任教,至今已从事科技扶贫工作20年,帮助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贫困户,他示范推广蔬菜生产新技术4项、蔬菜新品种93个、面积23.75万亩,新增产值3.96亿元。唐小付担任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西甜瓜产业服务团团长、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广西铁山港设施蔬菜“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主编出版著作5部。他不忘初心、坚定担当,把自己对农业无限的热爱挥洒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他把科学技术带入乡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清廉与担当传承给学生,培养了众多以兴农为己任的农业人才。唐小付被评为2022年度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连续6年被评为广西优秀科技特派员,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1、深爱农业,一生不舍的情怀

唐小付常说:“愿做深耕者,广播惠农人”。他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而且一做就是20年。

唐小付从小在农村长大,5岁开始放牛,8岁开始种田插秧、种菜卖菜,有时上山砍柴,曾经历过两三个月吃不上一顿肉的苦日子。艰苦的童年,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奋努力的好品德,也让他从小对农民、农村、农业怀着质朴又深厚的感情。他很清楚,没有知识、不懂技术,地就种不好,农民就过不上好日子,因此他决心发奋读书,用知识帮助农民改变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广西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本校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后又攻读了博士研究生。2002年,唐小付读研二,第一次跟随蒋代华老师下乡扶贫,到马山县古寨乡帮助村民修建水柜。他发现那里的村民饭桌上罕有蔬菜,经了解得知当地村民几乎不种菜,也不会种,蔬菜要从外地调运,菜价贵,吃不起。他被深深触动,于是下定决心,要让村民吃上自己种植的蔬菜。随即,他积极跟随导师开展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开启了他“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征程。2004年,唐小付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留校工作,就迫不及待加入了马山县科技扶贫的队伍,在马山展开了一系列蔬菜种植的探索,着手筹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引进筛选适合马山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耐储运的蔬菜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蔬菜生产。从此,他把“让村民吃上自己种的蔬菜”的朴素想法转变为助力农民、推动乡村蔬菜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担当,满腔热枕把自己所学用在农民和农田上,踊跃投身服务马山县、服务广西“三农”事业。

2012年,唐小付被选聘为广西科技特派员,肩负助力乡村脱贫攻坚重任。他以能为农村、农民服务为荣,以能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为乐。他不以完成科技特派员考核任务为目标,而是以替农民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为己任,始终坚守初心,一身灰土两脚泥,全心全意投身“三农”服务。10多年来,唐小付几乎走遍了马山县的所有乡镇,在30多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除了马山县,唐小付还积极到全区各地开展科技服务。他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服务超过180天,切实为农民朋友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深受农民朋友好评。他的学生聂圣贤说:“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就是唐老师!”唐老师用十年磨一剑的情怀,履行着他投身“三农”的选择,践行着他滚烫的初心!

2、不知疲倦,不忘初心的执着

每次下乡,唐小付都要大清早出发,搭乘普通班车到马山县城,再换搭下乡的班车,到了乡里,还要打“摩的”才能到达偏远的山村,仅路上辗转就要花掉6个多小时。

从2012年开始,国家特级贫困县马山县成为唐小付科技扶贫的主战场,尽管当地山多路陡,贫困村地处偏远,但这些从来都挡不住他下乡服务的脚步。每次一到达目的地,唐小付立即兴致勃勃地指导农民和帮助解决问题,哪怕是下雨天,他仍像往常一样冒雨往返于泥泞的农田和农户家。村民说“从来没见过哪个大学老师这么爱下地的,也没见过哪个大学老师一天身上全是泥土”。而在学生们眼里,这就是他们的老师:他穿着朴素、两脚泥巴,早上六点下地授粉、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地里打着手电工作;他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不在乎别人评价,始终秉持初心、脚踏实地、一心为农。

唐小付坚持扶贫先扶智,近10年来,仅在马山县就举办了75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其中贫困户2000多人次。经过不懈努力,马山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传统的玉米、水稻、甘蔗种植向高效益的蔬菜、水果种植转变,特别是蔬菜方面,已经由房前屋后种植的自给型向田间规模外供型转变,由露地生产向大棚生产转型。唐小付根据马山县各乡镇的土壤、灌溉、气候、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先后在周鹿镇、永州镇、古寨乡、乔利乡等乡镇建立黑皮冬瓜、指天椒、韭菜花、南瓜等蔬菜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示范基地12个,推广蔬菜新品种28个,面积超过12万亩,新增产值超过1亿元,受益的贫困户(脱贫户)5000多人,仅种植蔬菜一项就助力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蔬菜自给率已由10多年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基本自给自足,部分蔬菜品种如指天椒、黑皮冬瓜等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等地。“有事你随时联系我,给我发微信”,这是唐小付常同农民说的一句话。在电话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肯定会安排好手头工作后以最快的速度从南宁赶往现场解决问题,从未因为累而停下脚步。他建立了微信服务群,服务农户更加便利,服务量也随之暴涨了。村民们都愿意向他请教,都愿意跟着他干,对于他提供的种植方案、技术规程村民们都豪不犹豫“照办”。他不仅是村民口中的“网红”老师,更成为了村民最信赖的“家人”。

廖启航感慨:“以前种蔬菜不是绝收就是产量极低,自从唐老师来了以后,我们种植小番茄、黄瓜都有了很好的收成,唐老师还指导我们成立了广西思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我自己也成了技术员,带动村民种植蔬菜,共同致富,我们种植了60多亩小番茄和黄瓜,亩产可达7000至8000多斤!”

说起唐小付,广西金天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小晖感恩不迭,他创业进驻马山初始,由于不懂技术,从外地引进的南瓜品种产量低品质差,一度寝食难安。“后来慕名找到唐老师,他手把手教我育苗、种植、防虫,我在下半年就喜获丰收,而且我的贝贝南瓜品相好、口感好,由原来一斤不到1元的价格卖到一斤出货价2.2元,从此我树立了信心,扩大规模带领本地50多户村民共同打造产业化品牌”。

3、身正为范,无私奉献的使命

他身上穿的基本都是几十元一件的衣物,穿到破旧了还舍不得丢弃。30年前他母亲买给他的秋衣秋裤,至今在家里他还时常穿。读研究生时,他的师弟黄文浩把自己一件不合身的西服送给了唐小付,他一穿就是20多年。每次下乡,他吃得最多的是路边的米粉或简单的快餐,他对交通工具从不挑剔,公交车、摩托车、拖拉机、班车什么都行,他在住宿上也从不讲究,能睡觉就行。

唐小付是个非常节俭的人,生活上从不铺张浪费,也不讲究吃穿。唐小付在科研工作中一直秉持勤廉节俭的作风,并传承给学生。他经常对学生说:“要把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不要浪费实验材料,对能够重复使用的要回收利用,例如试验中的塑料标签用完了,擦掉上面的标记还可再使用。”他经常到菜市的水果摊去收拾别人买水果时丢弃的网套,用于实验所需。

他每年带领研究生、本科生科技下乡200多人次,把学农、爱农、助农、兴农的精神传给学生,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掌握服务“三农”的本领,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有农业情怀、有过硬本领、有奉献精神的农科人才。有的学生即使成为涉农企业总经理,仍然秉承勤俭节约、廉洁经营的价值理念。

唐小付长期下乡,帮助无数农民解决了生产难题,他在农户中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家都非常感激他、信任他。很多农资老板嗅到了商机,想通过唐小付推销种子肥料农药,并许诺丰厚报酬,唐小付不为所动,告知他们说:“你们的种子先给我试种,肥料、农药先给我试用,只要你们的产品好,确实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并且以最优惠的价格卖给农民,就能过我这一关,我一定会推荐给农民朋友们,我不收取你们任何好处费。”

他义务为北海市德智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百圣美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马山县周鹿镇裕盈义冬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0多家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义务指导14个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开展农业创业。他踊跃参与桂林市临桂区庸镇泗林村建立的全国首个村级“博士工作站”的建设。他通过指导农业企业和合作社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蔬菜和水果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当地实现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良好基础。

他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新农人”,还是众多农户的“恩人”。唐小付用深厚的“三农”情怀、扎实的每一步和自身不懈的努力,改善着曾经贫瘠的土地,改变了曾经贫穷的乡村,他用无私的奉献,映照着使命,也激励着和他一样奋战在兴农一线的人们!

编辑:廖善维

上一条:【聚焦党代会】用初心酿造甜蜜,“使命必担”——我校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团队风采纪实(2023-07-04)

下一条:【聚焦党代会】广西大学争创全面一流十大工程(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