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西大要闻  >  正文

《人民政协报》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韩林海署名文章《大力推进西部高校“新工科”建设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实践为例》(2024-04-10)

来源:广西大学     文字作者:韩林海    图片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10    阅读数:

字体: [ ]

编者按:近日,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人民政协网“双向发力的广西实践-委员建言”栏目刊发了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韩林海署名文章《大力推进西部高校“新工科”建设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实践为例》,现全文转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新技术不断面世,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加速演变,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是科教融合的关键枢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部署,就是要求高校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形成人才聚集合力,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改革发展,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选择,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一招,国家有关部门已启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新工科”项目建设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等工作。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广西地处祖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重点在工业振兴,关键在科技人才,根本在高水平“新工科”大学支撑。但是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广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足,来自产业的支撑力不够,高端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建设“新工科”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加快推动“新工科”大学建设,是广西加快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和强化未来发展基础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广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为此,建议:

一、强化顶层谋划,高位推进新工科大学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自治区层面的新工科大学建设专班,将广西大学等区内具有工科发展基础的高校和有关厅局、科研机构纳入其中,将推动新工科大学建设作为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二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自治区产业发展需要,对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结合区内现有高等教育布局和学科发展情况,统筹规划高校新工科专业设置和调整,主动打破产业规划-人才需求-专业设置壁垒,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错位、错峰、错区发展。三是加强政策支持。积极探索政校行企产教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在优化相关领域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多的支持措施,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全力推进新工科大学建设

人才的成长依赖于教育的投入,对于教育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无论怎么支持都不嫌多,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是实现广西科教兴桂、人才强桂的必然要求。一是全力加强和保障工科大学建设资金投入,设立新工科发展专项资金,保障遴选出的建设项目顺利开展。财政性资金向新工科建设倾斜,用于新工科大学或产业学院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驻在地工科大学和新工科学科进行资金投入。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办法,适当提高工科学科生均投入资金。三是鼓励企业通过出资、出设备、出场地等方式,与工科大学联合建设新型现代产业学院。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培养新工科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强教必先强师。要围绕培育广西工业科技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进一步建强建优新工科大学教师队伍。一是提高队伍建设要求。将新工科教师队伍建设与前端人才培育和后端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打造集“培养工科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地方产业”职责能力为一体的教师队伍。二是创新人才引培机制。在广西大学等高校的工科学科试点更加灵活的人才引培机制和发展激励措施,在新工科教师发展所需的教学实践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上给予更大的倾斜政策和经费保障。三是加大教师引培力度。重点补充地方主导产业布局所需的高水平专业教师,促进新工科大学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高地。鼓励新工科大学建立制度化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育机制、搭建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共建共享平台,为新工科大学深度参与和服务广西各类重大工程、重点工程项目建立便捷通道。四是完善教师评价。强化新工科教师教育实践、科技创新、地方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完善教师突破产业关键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把论文写在推动产业发展上。

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新工科大学发展的良好生态

一是充分发挥广西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引领带动地方高校作用,深化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在管理体制上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探索建立多元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聚焦办学模式研究,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建立符合新工科大学教育特点的人事考核评聘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二是高校从顶层设计上提升对“新工科”建设的趋势研判、规划统筹和协调推进能力,推进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系统学习和研究,让“新工科”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持续优化“新工科”教育生态,将“新工科”建设成果固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全过程,让全体学生都成为“新工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将之培养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工科人才。三是鼓励高校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聚焦产教融合,系统推进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引导校企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运行保障机制。四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根据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外部反馈及时调整新工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更加合理、科学,并融知识、能力、心理、素养、人格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和标准,进而促进新工科人才全面协调发展。“新工科”建设的浪潮已经涌起,我们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根据不同高校的学科优势、地方工业基础和产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的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早日建成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编辑:董钦文

上一条: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院士做客我校君武大讲坛(2024-04-15)

下一条:校友杨华德,感动中国!(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