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李一星团队在脂代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HLF and PPARα axis regulates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through extracellular vesicles derived from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iMeta上。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兴珍,通讯作者为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李一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医学科学院)教授周磊。我校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蒙古国立医科大学为合作研究单位。

畜牧生产中,脂代谢紊乱引发的肥胖、脂肪肝等代谢疾病对畜禽尤其是妊娠期母畜、蛋鸡等具有严重负面影响。脂肪肝会造成肝细胞损伤,甚至使肝脏组织出血坏死,危害畜禽健康、降低生产性能。肠道是外源性脂肪的主要消化吸收场所,肠-肝轴在机体脂肪代谢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肠道微生物群是肠-肝互作的关键,肠道菌群失调与畜禽脂肪肝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调控可为脂肪肝的防治提供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对于肠-肝轴调控肝脏脂代谢机制的认识还很有限。
该团队首次报道了肠道中的肝白血病因子(HLF)调控肝脏脂代谢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抑制HLF/PPARα轴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来源的细胞外囊泡(fEVs)调节肠-肝轴、抑制肝细胞铁死亡,从而减少肝脏脂肪沉积、缓解脂肪肝,其中结合型胆汁酸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为fEVs发挥降脂作用的关键分子。这些发现揭示了HLF调控肠-肝轴、影响脂代谢的新机制,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安全高效的新途径,也为畜禽营养代谢的精准调控和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肠道特异性敲除HLF对脂代谢的影响
据悉,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近年来,李一星团队致力于脂肪代谢及其调控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iMeta、Microbiome、Redox 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