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西大要闻  >  正文

我校农学院徐秋涛、张积森课题组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发表综述文章(2025-11-28)

来源:农学院    文字作者:农学院    编辑:蒙江勇     发布时间:2025-11-28     阅读数:

字体: [ ]

近日,我校农学院徐秋涛、张积森教授团队以"Expanding the plant epigenetic code: histone short-chain acylation"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发表综述文章,系统阐述组蛋白短链酰基化修饰的功能机制。我校农学院博士研究生韦雪露、硕士研究生肖贵毓为共同第一作者;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晓洋,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徐秋涛、张积森为共同通讯作者。广西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是经典的表观遗传标记,在调控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中发挥核心作用。近年来,随着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组蛋白赖氨酸残基上陆续发现多种新型短链酰基化修饰,包括巴豆酰化(Kcr)、丁酰化(Kbu)、β-羟基丁酰化(Kbhb)、2-羟基异丁酰化(Khib)、琥珀酰化(Ksu)和乳酸化(Kla)等。这些新型修饰的发现大大丰富了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类型,也为深入理解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短链酰基化修饰主要由组蛋白酰基化转移酶(Writers)催化和组蛋白去酰基化酶(Erasers)动态调控。动物研究表明,这些酰基辅酶A通常来源于特定的代谢途径;而在植物中,尽管多种酰基供体的具体代谢来源尚不完全清楚,但现有证据显示,它们可能来自脂肪酸β-氧化、三羧酸循环(TCA)以及糖酵解等途径(图1)。

图1 植物细胞中酰基辅酶A的代谢途径

赖氨酸短链酰基化作为一类高度动态的表观遗传修饰,被证实广泛地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与逆境适应。研究表明,赖氨酸短链酰基化在植物多种组织中广泛分布,如Khib广泛分布于小麦叶片、水稻花朵等器官;Ksu在叶片与根系中广泛存在;Kla则在小麦与水稻种子中被检测到。这些修饰通过调控中心碳代谢、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与养分储存等关键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在逆境适应方面,赖氨酸短链酰基化同样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显示该类修饰能够响应多种环境胁迫,包括饥饿、水分缺失、盐分胁迫、低温以及病原菌侵染等。例如组蛋白Kcr和Kbu可动态参与水稻对饥饿与淹水胁迫的应答;而病原菌侵染则能诱导水稻组蛋白H4K8hib修饰,进而促进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图2)。

图2 赖氨酸短链酰化调控植物发育和逆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该综述还对领域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将重点探索不同酰基化修饰间的互作机制、植物组蛋白酰基化的代谢调控网络,以及酰基化"阅读蛋白"的鉴定等关键科学问题。这些研究方向的突破,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表观遗传学理论体系,更为作物抗逆育种开辟了全新视角与技术创新路径。

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广西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广西大学高层次人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一审一校:杨艳琼

二审二校:汪月如

三审三校:欧阳雄姣

下一条:校十届党委常委会第72次会议召开 李国忠主持(202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