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云峰团队在环形RNA调控水稻开花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Circular RNAs derived from MIR156D promote rice heading by repressing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of pri-miR156d through R-loop forma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Plants上。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苏元、葛盛超和2021级生物学博士生易勇,通讯作者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云峰和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教授于彬。我校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开花时间(抽穗期)作为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不仅决定了水稻品种的种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还与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密切相关。水稻开花期的调控网络非常复杂,通过对内源和外源信号的响应,主要由3条途径控制开花抽穗,分别是光周期途径、温度途径和年龄途径。其中年龄开花途径的分子钟miR156随着植物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最终调控水稻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然而,调节miR156年龄依赖性表达模式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该团队首次报道了来源于水稻pri-miR156d的环状RNA(ciMIR156Ds)通过与其模板DNA形成R-loop的方式负调控miR156水平的全新分子机理。该研究发现ciMIR156D水平随植物年龄增长而增加,并能降低pri-miR156d和miR156的水平,启动水稻开花抽穗进程。ciMIR156Ds与MIR156D在母基因形成R-loop,该结构减少了RNA聚合酶II的转录延伸,从而阻碍了pri-miR156d的合成。这些发现揭示了一种通过环形RNA精细调控年龄开花途径分子钟miR156的新颖机制,为培育抽穗期多样化的水稻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据悉,该研究得到广西八桂学者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近年来,刘云峰教授团队致力于非编码RNA调控及植物分子遗传研究,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PLoS Biology、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