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广西大学的师生们通过多种方式关注全会盛况,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西大学党委书记 李国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擘画了"十五五"时期的宏伟蓝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方向。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广西大学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在全校掀起学习热潮,并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校发展实际深度融合,科学谋划并编制好学校的"十五五"规划,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校的智慧与力量。
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王祥高: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广西大学正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学习领会"十五五"时期国家发展蓝图,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新篇章。我深感责任重大,将立足岗位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围绕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夯实基层党建根基,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广泛凝聚人才力量,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十五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校团委书记 雷圆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高校团干,我深感使命光荣。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共青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制度自信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创新实践育人路径,发挥团组织在校园治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育人实效,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挺膺担当、奋勇前行。
教务处处长 耿葵花: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目标,为高校使命校准方向。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广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要扎根八桂大地,聚焦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任务,面向我区重点推进的"19+6+N"产业体系,有组织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打破壁垒构建交叉育人生态,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推动传统学科升级,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衔接,让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廖文丹: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深受鼓舞,更深感责任重大。公报中关于"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和"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打造高层次、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讲好中国发展故事,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筑牢安全发展屏障,在外事工作和留学生服务中统筹好开放与安全,防范化解风险,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为学校国际化事业和国家的开放发展贡献力量。
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党委书记 沈大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重要会议,坚定地明确了以“六个坚持”的基本遵循,实现未来十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保障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实施举措。作为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深刻领悟、全面贯彻全会精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落实到“三全育人”的具体工作中,是我们的使命责任和应有担当。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刘小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擘画了"十五五"时期的宏伟蓝图,强调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紧扣“大食物观”“大健康”领域国家战略需求,锚定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强化党建引领,激发师生实干担当,聚焦学科特色,加强有组织科研,聚力攻关行业"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轻工力量。
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张积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我们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亚热带特色农业,重点突破甘蔗等亚热带作物种业关键技术,强化“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协同创新;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构建数字农业示范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协作,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吴华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振奋人心,全会为"十五五"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我倍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凝聚师生的"闯劲",激发师生的"干劲",带领全院师生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实际行动。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勇担时代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部区合建和"双一流"建设事业贡献更新更大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 吴达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深刻体现了党中央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和坚定决心,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发展锚定了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坐标。我将立足岗位,带头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围绕创建全国重点马院目标,带领学院全面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建设扎根八桂、面向东盟,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新时代马院,不断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医学院党委书记 李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制定“十五五”规划提出了建议,令人振奋,我备受鼓舞。全会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作为医学院党建工作者,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建设与学院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理、医工融合,与区内其他涉医高校错位发展,培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医科人才,走好新医科之路。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覃文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身为高校工作者,我深感振奋,更觉责任重大。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立足岗位职责,把"十五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融入学生工作全过程。加强自身建设,练就思政工作硬本领,努力提高思想引领力和育人胜任力;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钉钉子精神全力提升学生工作质效;强化党建引领,引领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奋发图强、挺膺担当。
全国模范教师、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徐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战略,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倍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立足自身岗位,教书育人科研报国,切实践行全会精神。
国家级青年人才、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 聂双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方向路径。全会提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与轻工食品行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作为轻工教育工作者,我将以全会精神为行动指南,在教学中优化课程体系,在科研中聚焦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更多适应轻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人才,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 韩万海:“十四五”期间,国家在基础设施、交通工程、绿色建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让我深切体会到土木工程的时代价值。“十五五”时期,作为青年土木学子我们应主动承担起历史责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课题落在工程实践中。立足国家重大工程,聚焦绿色建造、智慧施工等前沿方向,在施工一线和科研一线勇挑重担。作为新时代土木人,我愿以青春之力投身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经济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吕越: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倍感振奋,更深知使命在肩。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在科研学习中树立系统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瞄准学术前沿、甘于坐冷板凳,勇于挑战“卡脖子”关键难题;同时坚定必胜信念,自觉将个人研究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夯实理论根基,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努力在研究领域做出扎实成果,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以不懈的学术追求与实践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贡献智慧,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2025级本科生 杨鹏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后,我备受鼓舞。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强调“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这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学子指明了方向。我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刻苦钻研核心技术,勇于挑战原始创新,力争在智能算法、大模型等关键领域贡献智慧,让技术创新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社会需求,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蓝图、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基石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