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西大要闻  >  正文

1金5银!我校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佳绩(2022-11-15)

来源: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文字作者:黄丹琳    图片作者:黄丹琳     发布时间:2022-11-15    阅读数:

字体: [ ]

11月10日至13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重庆大学线上开赛,我校参赛项目《九天缆月——新一代冷缩电缆接头先行者》从201个主赛道本科生创意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取得该项竞赛重大突破。《金丝桂蚕—桑蚕产业振兴的助农践行者》等5个项目获得银奖。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校党委书记王乃学,校长韩林海向获奖团队表示祝贺并会见获奖团队。

大赛由教育部等十二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旨在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线上线下相融合,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国际创新创业盛会,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大赛报名参赛人数1450万余人,参赛项目340万余个,覆盖参赛国家和地区111个。

我校高度重视本届大赛,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第八届大赛校选拔赛组委会,开展线上赛事解读1场,专题讲座3场,训练营3期,组织一对一、一对多项目培训30余场,并对20余个重点项目进行培育。经过广泛动员、深入挖掘,全校共有2125个项目9825人次报名参赛。通过强化演练,不断打磨,最终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4项,区级金奖19项、银奖24项、铜奖8项。

我校一贯坚持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多元融通、研创并举、四创融合、项目驱动的“课研赛创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及科技创新平台等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融通,建设“创业教育-创业大赛-创业实践”+“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主的创新创业生态链,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资源聚集、科技成果转化、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校领导与获奖团队合影-1.jpg

校领导与获奖团队合影

QQ图片20221115083810-1.jpg

校领导与获奖团队亲切交谈

获奖项目介绍

金奖项目

1.九天缆月——新一代冷缩电缆接头先行者

推荐学院: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参赛组别: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

项目负责人:杨赞禾

团队成员:潘健玉、王司宇、赵一霏、冯翔钰、周思齐、杨慧蓉、莫淏迪、杨树靖、邱雨实、赵建永、秦旭朋、陈寒冰、周世文、韩昌明

指导老师:吴达慧、王南南、王欣鹏、王友彬、陈锡勇、罗能能、汤宏群、王馨蔚、何奕阳、田春、何春林、曾德乾、黄丹琳、陈绍栋、朱艳秋

项目简介: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镇化、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对输、配电电线电缆以及新能源、石油、化工、城市轨道交通、汽车以及造船等行业线缆及电缆接头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尤其在电网改造方面,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出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九天“缆”月本科生创新创业团队在项目负责人杨赞禾的带领下,背靠广西大学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目前团队研制的新型10kV高介电无机富勒烯冷缩PVC电缆连接端,在小试阶段,其首次突破60kV冲击电压极端测验,且介电常数达31,超出国家标准47%;在中试阶段,300件产品的中试实验,产品全部合格,获得中国电建集团及日本科学院院士藤田豊久教授的高度肯定,证明此产品具有高介电常数电应力控制、较大的冷缩扩张率(大于200%)和极低的永久变形率(小于8%),并能够运用到深海电力传输、航空航天等复杂场景,可以充分解决行业痛点问题,促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国产电缆接头行业发展。万家灯火处,一缆安九州,九天“缆”月项目团队致力于为我国线缆、电缆接头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罗副校长与金奖项目团队合影.JPG

罗副校长与金奖项目团队合影

九天缆月——冷缩电缆接头先躯 项目比赛现场.JPG

“九天缆月——新一代冷缩电缆接头先行者”项目比赛现场

银奖项目

2.金丝桂蚕—桑蚕产业振兴的助农践行者

推荐学院:农学院

参赛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项目负责人:霍冉君

团队成员:陈镜伊、莫颖颖、董蕴辉、崔凯铖、李泰霖、李国力、王一茹、陈槿坡、张智园、刘凯、程禹灏、梁睿、潘星年、张陈龙

指导老师:卢菁菁、屈达才、王伟超、梁湘、苏朗、黄丹琳、银健、韦梦琦、黄今

项目简介:

金丝桂蚕项目团队针对广西桑蚕产业面临农户重蚕不重桑,养殖不规范,蚕茧品质差等诸多问题。历经数年研究实验,联合广西蚕学专家,推出“两季桑,三段蚕,五定养”的全流程方案,独创6A级生丝生产技术,以及“技术创新+技术推广+销售对接”的全流程参与模式,通过集约化、标准化培育,实现97%的幼蚕存活率,养殖成本降低10%,养殖周期缩短至20天,实现了大幅度的降本、提质、增产。项目共申请专利5项,参与桑蚕养殖技术专业科研项目3项、完成科研成果15项。项目团队积极为贫困县农户开展规模化培训,足迹遍布广西6县18镇46个乡村,共举办培训会97次,培训农民2000余人,帮扶合作社37家,累计推广种桑面积2.3万亩。团队现已与6个县企建立合作数据库,签订收购协议,保证原料蚕茧销路;带动492户农民增收4700万元,助力桑蚕养殖户脱贫脱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金丝桂蚕—桑蚕产业振兴的助农践行者”项目团队合影.jpg

“金丝桂蚕—桑蚕产业振兴的助农践行者”项目团队合影

3.“泽”润天下——全球甘蔗细胞水提取技术引领者

推荐学院: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参赛组别: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项目负责人:刘文青

团队成员:李明星、韩美仪、何春燕、邵志杰、贾玉生、温炵权、熊艳舒、韦增庆、王伟超、王晨戍、朱玥瞳、蒙丽丹、李响、任盈盈

指导老师:李凯、谢彩锋、杭方学、胡峰、唐旭彬、李红、崔斐

项目简介:

“泽”润天下项目团队以在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制糖)、经济学及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体,依托广西大学甘蔗糖业一流研发平台与教师团队,在甘蔗资源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多级膜并行联产‘甘蔗细胞水与蔗糖’关键技术”。项目开发了蔗汁体系渗滤专用膜,解决了复杂甘蔗汁体系绿色澄清分离难题,实现蔗汁澄清“零添加”生产;创建了多级膜耦合协同连续系统集成化技术,解决了无机膜间、无机膜与有机膜间、各级膜与物料体系协同耦合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膜无定形污染物阻抗技术,解决了膜污染导致的膜分离过程渗透液通量衰减过快问题。项目颠覆传统制糖工艺,实现甘蔗汁的物理澄清和"零添加"生产,全球首次生产甘蔗细胞水,使吨蔗产值提高50%以上,制糖过程能耗降低28%,排水费用减少65%,全国推广将再造一个新的1000亿元产业!项目团队拥有12件核心专利,形成有效技术壁垒,已与光明集团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百桂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甘蔗细胞水基水合作生产协议书;与丝路集团在产品销售、市场推广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与广西壮美花山啤酒有限公司、广西尚唐高科技有限公司及广西糖业协会等签订供销合同。项目技术可在甘蔗糖厂推广应用,未来可辐射至巴西、泰国及印度等"一带一路"甘蔗产糖国,引领全球甘蔗糖业生产模式绿色变革。

f724619712cf1f8ae01dfa084757445.jpg

“‘泽’润天下——全球甘蔗细胞水提取技术引领者”项目团队合影

4.岩土科技-世界基桩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领跑者

推荐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赛组别:高教主赛道研究生成长组

项目负责人:郑华庭

团队成员:桑润辉、陈海量、陈广源、牙政锐、张蜜、叶耿昌、何祖杰、曾昱楚、艾永林、罗豪豪 、陈子铭、白露、黄曦、孟珺

指导老师:江杰、欧孝夺、张璐、龚健、陈铭熙、侯俊丽、孟勇军

项目简介:

自平衡试桩法较传统试桩法检测效率高,不受场地的制约,操作简单易行,极大地节省了检测时间,是目前先进的检测技术,但其核心设备及理论仍存在着荷载箱产品单一,限制了荷载箱的推广应用;荷载箱的设计和产品质量存在许多缺陷,荷载箱设计工作十分繁琐。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设备——“罗德博”荷载箱,具有紧迫的市场需求性和明显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为大直径、超长桩、高承载力桩基检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显著提高了桩基础检测水平,推进自平衡静载试验技术的创新及应用,促进桩基工程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岩土科技-世界基桩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领跑者”项目团队合影.jpg

“岩土科技-世界基桩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领跑者”项目团队合影

5.筑虹科技-全球唯一500米以上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技术团队

推荐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赛组别:产业命题赛道

项目负责人:吴昌杰

团队成员:石骁屹、潘健玉、吕沛霖、农颂、梅树愉、胡棋誉、蒙清璇、刘骞蔚 、陈犇、朱俊明、李奕璇、黄城烺、谢梦涔、陈垠伊

指导老师:李静、陈正、范利民、秦岭、范伟、黄丹琳、谢开仲 、邓年春

项目简介:

筑虹科技项目团队向下建设桥梁基础设施,向上承载中国腾飞的经济,其研发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大跨度施工技术体系”顺应时代所需,为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助力。筑虹科技拟打造并成为全国唯一500m以上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技术团队,拥有首创三项核心技术与47项知识产权,解决了目前西部交通建设中经济、环境、技术三大痛点,攻克了设计、计算、施工、控制、质量五大难题;达成合作众多,拥有十余项重难点工程的技术应用。

“筑虹科技-全球唯一500米以上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技术团队”参赛选手合影.jpg

“筑虹科技-全球唯一500米以上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技术团队”参赛选手合影

6.蔗兴科技-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助力甘蔗产业振兴

推荐学院:农学院

参赛组别:产业命题赛道

项目负责人:王伟超

团队成员:符其娴、莫颖颖、董蕴辉、王璐、霍冉君、陈镜伊、王一茹、思佳俊、陈允杰、出君儒、刘凯、付娇、曾农键、雷杰超

指导老师:邹承武、黄丹琳、曾海艳、贾永灵、唐玉生、李楠

项目简介:

针对于目前甘蔗种植成本高、产量低、农户种植积极性差等问题,项目团队从技术创新以及模式创新2个角度出发,推出一整套覆盖甘蔗“育种—供苗—种植—管理”的产业现代化种植体系,并依托领先的科研成果,创新推出推出托管种植模式,切实解决命题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该项目曾获大量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也得到了李克强总理深切关注。

“蔗兴科技-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助力甘蔗产业振兴”项目团队合影-1.jpg

“蔗兴科技-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助力甘蔗产业振兴”项目团队合影

铜奖项目

7.维肝——全球领先的肝脏器官三维重建与手术规划辅助医疗领航者

推荐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参赛组别: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

项目负责人:刘凯

团队成员:胡思蓉、黄康平、杨嘉芃、杜翥、上官钰淇、黄飞虎、田浩辰、出君儒、王一茹、廖敏杏、赵雪冰、朱麒璇、路麒霏、王子贤

指导老师:张学军、王伟超、董蕴辉、蒙祖强、邓珍琪、张来友、姜玮、莫国志、张丽滢、卢菁菁、陶珂、苏郎、杨丽娜、杨洋、马丽娟

项目简介:

肝癌病发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且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肝脏三维重建的时间为1-2个小时,医生手术压力巨大、效率亟待提高。“维肝”团队自主研发肝脏器官分割核心算法,解决了纤维化肝脏难以快速、精确建模的难题;首创肝脏图像硬度检测方法,赋予肝脏三维模型高精硬度物理属性,为肝脏手术路径规划提供新的方案。学生团队以第一发明人取得知识产权15项,与多家顶尖医疗院校合作研究,进行了超过三千例病例的临床试验,得到了一线医生的认可,并获得德国总统勋章获得者德国布莱梅大学peitgen教授与肝脏成像国际标准制定者南加州大学brent教授的推荐,北美放射学会评价我们的肝脏纹理分析方法为最佳肝脏成像工具。“维肝”有效解决了医护人员的缺乏与医疗资源各地区分配不均匀的矛盾,比传统方案更有效、更实惠。维肝之硬变,护医患平安!

“维肝——全球领先的肝脏器官三维重建与手术规划辅助医疗领航者”项目团队合影.jpg

“维肝——全球领先的肝脏器官三维重建与手术规划辅助医疗领航者”项目团队合影

8.路面“黑”科技——中国沥青道路“增肌减脂”的领跑者

推荐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赛组别:高教主赛道研究生创意组

项目负责人:陈菁

团队成员:勾朝亮、麦慧、韦相竹、胡懿容、范柳鹏、孔维康、莫舒怡、姚启联 、赖军、邓深文、方桂鹏、张春雨、罗晓婉、赵相运

指导老师:孟勇军、李晶、秦岭、陈正、杨小龙

项目简介:

RCA环保型纳米材料复配双改性剂,是专业预防沥青路面病害的代表性材料,主要以天然沥青、纳米矿物质高分子材料、稳定胶为原料进行精加工制成。通过充分利用纳米材料在改性剂三维空间中的分散性及稳定性,有效解决了传统沥青混合料改性剂的不稳定性,显著提高了针对高温、多雨、重载等特点的路用性能。项目团队打破现有技术壁垒,针对西南地区、“一带一路”政策辐射地区的高温多雨极端气候,深度解决道路成本、应用难题。项目推进中国标准面向东盟“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工程推进标准、产业、研究互通互连助力助威。项目服务于东盟国际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国际知名路面新材。

“路面‘黑’科技——中国沥青道路“增肌减脂”的领跑者“项目团队合影.jpg

“路面‘黑’科技——中国沥青道路“增肌减脂”的领跑者“项目团队合影

编辑:刘娜利

上一条:保卫处获2021年度南宁市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22-11-16)

下一条:郑保卫教授三篇理论文章阅读浏览量均超100万(2022-11-15)